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3:14 点击次数:108
绵竹之战多惨烈?诸葛瞻指挥失误,数万蜀军被邓艾孤军团灭,蜀亡
世人皆知蜀汉灭亡在绵竹一战,却鲜有人知这场战役背后的曲折。邓艾率领万余精锐,攀木缘崖,穿越七百里阴平道,本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孤军。而蜀汉重臣诸葛瞻统帅数万大军,竟在绵竹城下全军覆没,令人不胜唏嘘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支装备精良的蜀军御林军,在自己的地盘上惨遭团灭?为何诸葛亮之子会犯下如此致命的指挥失误?这场改变蜀汉命运的战役,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
一、邓艾孤军突进
景元四年,魏军大帅钟会率领十万大军,在剑阁关前久攻不下。十月寒风凛冽,军中粮草所剩无几,士兵们个个面有菜色。
"大将军,剑阁天险难破,再这样下去,十万大军都要困死在这山谷之中啊!"一名副将向钟会禀报道。
钟会却只是站在营帐前,凝望着远处直插云霄的剑阁关,一言不发。剑阁关前,姜维率领的蜀军正盘踞在山顶,居高临下,每日里都能将魏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。
就在这军中愁云惨淡之时,征西将军邓艾忽然前来请见。
"大将军,末将有一计,可破蜀军!"邓艾向钟会抱拳行礼。
"哦?说来听听。"钟会饶有兴致地问道。
"末将愿率精兵万人,穿越阴平道,直取成都!"邓艾掷地有声地说道。
这话一出,营帐内顿时议论纷纷。阴平道是什么地方?那可是连猿猴都难以攀爬的绝地!七百里荒无人烟,从未有人敢从那里走过。
"邓将军,此计太过冒险!"钟会皱眉说道,"万一你这支人马折在山中,岂不是白白损失一支精锐?"
"大将军!"邓艾坚定地说,"若不破釜沉舟,十万大军都要困死在这里。不如让末将孤军一试,说不定还能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!"
钟会沉思良久,最终点头同意。当晚,邓艾便在军中挑选了万余名精锐。这些将士都是年轻力壮之辈,能够翻山越岭、轻装疾进。
次日拂晓,邓艾便率领这支精锐部队,悄然离开大营,向阴平道进发。为了轻装前进,他们丢弃了所有重型器械,每人只带了十天的干粮。
行军第三日,便进入了阴平道最险要的地段。这里山高沟深,寸草不生。邓艾令人取来毛毡,将全身裹住,在悬崖峭壁间翻滚着前进。有时遇到无路可走的地方,便让士兵们砍伐树木,搭建简易的桥梁。
"将军,前面悬崖绝壁,怕是过不去了!"斥候来报。
邓艾闻言大笑:"天无绝人之路!把绳索都拿来,我先下去试试!"
说罢,邓艾便亲自系上绳索,顺着陡峭的崖壁往下滑去。将士们见主帅都如此身先士卒,无不感动,纷纷效仿。就这样,这支精锐之师在阴平道中艰难前行,每日能走的路程不过十几里。
十日后,当这支疲惫的队伍终于走出阴平道时,已经折损了三成人马。但邓艾知道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前方,就是守备森严的江油关。
二、诸葛瞻临危受命
当邓艾率军穿越阴平道时,成都城内已是人心惶惶。"报!江油关守将马邈已向魏军投降!"一名信使匆匆进殿禀报。
刘禅闻讯大惊,连忙召集朝臣商议。朝中大臣纷纷进言,有的主张南逃,有的建议东投孙吴。就在此时,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:"陛下,诸葛瞻将军乃诸葛丞相之子,熟知军务,不如命他领军抗敌?"
诸葛瞻闻言,向刘禅拜道:"臣愿率军迎战!"
殿外,老将张遵拉住了诸葛瞻的衣袖:"瞻公,你从未领过兵啊!"
"先父在世时,常教导我'为将之道,在乎谋断'。我虽不曾领兵,却也略知兵法。"诸葛瞻这样回答。
这位四十出头的文官将军,此前一直在朝中担任平尚书事,处理政务。他虽然为官清正,深得民心,但在军事上却远不及其父亲诸葛亮。
募兵三日,诸葛瞻便统领数万御林军出城。随行的还有黄权之子黄崇,以及老将张遵。这支军队装备精良,士气高昂,都是蜀汉精锐。
队伍行至涪县,前哨来报:"前方发现魏军斥候!"
黄崇立即进言:"将军,我军应当速速前进,抢占险要之地!若让魏军先占据有利地形,我军便难以应对了。"
诸葛瞻却道:"不急,让将士们先修整一日。"
第二日清晨,黄崇再次进言:"将军,魏军行军极快,若再不前进,恐怕误了战机!"
诸葛瞻仍是不为所动:"大军在此,魏军岂敢轻举妄动?"
黄崇听罢,急得跪地痛哭:"将军啊!邓艾虽只万余人马,但皆是精锐,若不及早布防,后果不堪设想啊!"
话音未落,前方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。原来邓艾军已经杀到,我军前锋措手不及,已经溃败。诸葛瞻这才意识到情况危急,连忙下令全军撤退。
一路且战且退,蜀军最终退守到了绵竹城下。此时的绵竹,已是成都最后一道防线。
"将军,我们还有数万大军,完全可以凭险设防,困死邓艾这支孤军!"老将张遵建议道。
诸葛瞻却摇头道:"不可。我军已失去士气,若再败退,成都危矣!此战,我们必须死战!"
说罢,诸葛瞻命令将士们在城外挖壕沟,将双腿埋入其中,以示死战之决心。可这一决定,实际上限制了将士们的机动能力,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了祸根。
城楼上,黄崇遥望着远处的尘土飞扬,不禁喃喃自语:"若是诸葛丞相在世,绝不会让敌军轻易突破江油关啊!"
三、绵竹之战的战前准备
绵竹城外的军营里,诸葛瞻正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。帐内气氛沉重,众将领都知道,这将是一场生死决战。
"报!魏军距城已不足十里!"一名斥候匆忙入帐禀报。
"传我军令,全军在城外布阵!"诸葛瞻当即下令。他的这个决定,让在座的将领们都感到意外。
张遵立即站出来谏言:"将军,我军虽有数万人马,但绵竹城高墙厚,何不据城死守?"
"不可!"诸葛瞻断然拒绝,"若龟缩城中,必让敌军看出我军怯意。先父在世时常说,军争之要,贵在士气。我军若退缩,岂不寒了将士们的心?"
于是,诸葛瞻命令工兵们在城外三里处挖掘了一条长约两里的壕沟。这条壕沟不同寻常,深约三尺,宽约两尺,恰好容一人双腿站立。
"诸位将士听令!"诸葛瞻站在高台上宣布,"我蜀汉将士,向来以忠勇著称。今日与魏军决战,诸位当以死报国!"
说罢,他率先跳入壕沟,将双腿埋入其中。其余将士见状,也纷纷效仿。很快,数万大军就在壕沟中站定,形成了一道人墙。
黄崇看到这一幕,连忙上前劝阻:"将军,此战法太过冒险!我军失去了机动能力,万一…"
话未说完,诸葛瞻便挥手打断:"邓艾孤军深入,已是困兽。我军今日若败,蜀汉便亡!此时不死战,更待何时?"
与此同时,邓艾军中也在为决战做准备。经过长途跋涉,魏军将士虽然疲惫,但士气却异常高涨。
"将军,前方探报,蜀军在城外列阵,人数约有四万!"魏军斥候来报。
邓艾闻言,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:"我军虽远来疲惫,但已无退路。今日若不胜,便是全军覆没!"
他随即下令,将仅存的万余人马分为三队:中军由他亲自统领,左右两翼各自为战,一旦发现蜀军阵型有破绽,便要全力突击。
"传令下去,全军只准进,不准退!"邓艾的这道军令,让每个魏军将士都明白,这将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战斗。
日落时分,两军相距不到五里。夜幕降临前的最后一缕阳光下,双方将士都能清楚地看见对方的旗帜。蜀军的红色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而魏军的战旗已经在长途跋涉中褪色斑驳。
夜晚,绵竹城外一片寂静。两军将士都在为明天的决战养精蓄锐。城墙上,诸葛瞻久久伫立,遥望着远处魏军的篝火。
四、激战绵竹
天刚蒙蒙亮,两军阵前就响起了战鼓声。邓艾站在阵前,向蜀军阵地高声喊道:"诸葛将军,何必与我死战?投降不失为一条生路!"
诸葛瞻立于城楼之上,拔剑指天:"我父亮父在世时曾言,忠孝不能两全。今日我便以死报国!"
话音刚落,蜀军阵中爆发出震天的呐喊声。这时,一名年轻将领策马冲到阵前,正是诸葛瞻的侄儿诸葛尚。
"叔父!让我为先锋,杀退魏贼!"诸葛尚高声请战。
黄崇见状,也纵马上前:"末将愿与诸葛少将同往!"
战斗就这样打响了。蜀军先头部队冲出壕沟,向魏军阵地发起猛攻。邓艾见状,立即命令左右两翼向前推进,形成半月形包抄之势。
"报!敌军左翼已突破我军防线!"一名传令兵慌忙向诸葛瞻报告。
诸葛瞻正要调兵遣将,却发现因为下半身被埋在壕沟中,大军难以机动。魏军看准这个破绽,三面包抄而来。
"杀!"邓艾亲自率领中军主力,直取蜀军中央。这支经历了阴平道磨砺的精锐,此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。
战场上喊杀声震天,刀光剑影中,诸葛尚奋勇冲杀,连斩魏军数将。但很快,魏军的箭雨就笼罩了整个战场。诸葛尚中箭落马,仍然高喊着"杀贼"两字,直至力竭而亡。
黄崇见势不妙,立即组织将士结成方阵,准备死战。他对身边的将士们说:"我等今日,当以死报国!"说完,便率部杀入魏军阵中。
此时魏军已经突破了蜀军的防线,大量被困在壕沟中的蜀军将士成为了活靶子。张遵见状,立即命令士兵们离开壕沟,但为时已晚。
"父亲在天之灵,孤儿唯有一死!"诸葛瞻拔出佩剑,亲自上阵。他冲入战场,连杀数名魏军士兵,但很快就被团团围住。
"诸葛将军,降了吧!"邓艾再次喊话。
"我诸葛氏世代忠良,岂能投降?"诸葛瞻厉声回应,随即挥剑继续战斗,直到力竭而亡。
战斗在正午时分结束。绵竹城外的壕沟中,到处都是蜀军将士的尸体。黄崇、张遵等名将皆战死沙场。这支蜀汉的精锐御林军,就这样覆灭在了绵竹城下。
邓艾站在战场中央,望着满地的尸首,不禁感叹:"诸葛瞻虽然指挥有误,但他和他的将士们,都是真正的勇士啊!"
五、战役的影响
绵竹之战的消息传回成都时,已是深夜。刘禅正在后宫中与妃嫔们饮酒作乐,突然听闻诸葛瞻全军覆没的消息,手中的酒杯应声落地。
"报!诸葛将军战死,御林军全军覆没!魏军已经开到城下!"信使跪地禀报。
成都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。街道上到处都是慌忙逃窜的百姓,有的急着收拾细软南逃,有的赶紧将粮食藏到地窖中。
"陛下,请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!"中书令李虎连夜入宫请求召开朝会。
朝会上,大臣们争论不休。有人主张坚守成都,等待永安太守罗宪和南中都督霍弋的援军到来;也有人提议趁早撤往南中,重整旗鼓;更有人建议东投孙吴,寻求盟友支援。
就在此时,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:"陛下,如今大势已去。诸葛瞻一战而败,御林军全军覆没,军心已失。即便罗宪、霍弋率军来援,也难挽狂澜。不如投降魏国,保全百姓性命。"
刘禅听罢,立即派侍中张绍携带玉玺出城,向邓艾投降。同时,他又派人前往剑阁,传令姜维投降钟会。
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剑阁时,姜维正率军与钟会对峙。姜维接到诏书后,立即召集廖化、张翼、董厥等将领商议。
"主公已降,我等还在此苦战,恐怕无益。"廖化叹息道。
姜维沉默片刻,最终下令全军撤离剑阁,向东道方向撤退。一路上,蜀军将士们纷纷拔刀砍石,以表达对朝廷投降的不满。
当姜维率军抵达涪城时,钟会已经在此等候。见到钟会后,姜维解下佩剑,说道:"今日之降,实为形势所迫。"
钟会闻言,立即上前搀扶:"大将军何必如此!今后魏蜀一家,将军依然是大将军。"
就这样,建立了四十二年的蜀汉,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中轰然倒塌。诸葛瞻父子、黄崇等人的殉国,成为了蜀汉最后的悲壮。
绵竹城下的那条壕沟,至今还留在当地百姓的记忆中。每到清明时节,总有人会在那里摆上一碗酒,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。
战后多年,邓艾曾对身边将领说起此战:"我军虽胜,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。若非诸葛瞻执意死战,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。"
